一個人的命運好不好,從他會不會說話就能看出來。
佛在《無量壽經(jīng)》中告誡人們,要“善護口業(yè),不譏他過。善護身業(yè),不失律儀。善護意業(yè),清凈無染。”
佛把口業(yè)排在第一,口業(yè)清凈,然后才講身業(yè)和意業(yè),可見其分量之重。
所以不會說話、有口業(yè)的人,日積月累,福報都從這張嘴里跑光了,生活也是坎坎坷坷很凄涼的。
而真正聰明的人,有三不說,越是不說,越能積德積福。
不說抱怨的話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大家會發(fā)現(xiàn),身邊不抱怨的人,可能也有生活得不好的,但是整天抱怨的人,幾乎沒有看到一個生活過得好的。
而且常常是越過越不好。
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年輕時就,一心想謀求官職,但因沒有機會而苦求不得。
公元728年冬天,40歲的孟浩然來到京城長安,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結(jié)果卻是失望而歸。
名落孫山之后,孟浩然心情非常的苦悶,就和賀知章、王維等人詩酒唱和,來疏解自己的憂愁。
有一天,任職于翰林院的好友王維,邀請他到自己官署見面,兩人相談甚歡時,唐玄宗恰好圣駕蒞臨。
慌忙之中,孟浩然一緊張,直接鉆進了床底下。
王維不敢隱瞞,就把孟浩然與他在一起的實情說了出來。
唐玄宗不但沒有怪罪,反而很高興,還命孟浩然出來作詩,想考考孟浩然的才學。
很巧的是,孟浩然這次落榜之后寫了一首《歲暮歸南山》,于是便吟誦起來: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他這詩表面上是一連串自責自怪,骨子里卻是不盡的怨天尤人,說的是自己一無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為世用之情。
唐玄宗聽到“不才明主棄”之語時大怒,道:“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
自此,孟浩然再也沒有得到唐皇的召喚,只好在山林之間發(fā)泄他的滿腹牢騷。
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徐小平曾說:“不抱怨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看似簡單卻很有講究的大智慧,它更是一種精神。”749562牛bb文章網(wǎng)
與其花時間去抱怨,不如思考失敗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方法,想想下次如何做得更好,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庸人自擾,就是抱怨的根源,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抱怨。
不說揭人短的話
古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護短是人的本能,因為短處就像人身上的瘡疤,人都有一種本能的掩飾,遮掩,怕被別人看見。
一個聰明的人,一定不言人私,不揭人短。
與人相處時,盡量避開人的隱私和缺陷,不揭開,不評論,不嘲笑,避諱不言,明白不談。
易順鼎是清末民初的大才子,尤其以擅長寫詩著稱,大半生奔忙于軍旅和官場,希望有所建樹,結(jié)果事與愿違,處處碰壁,他曾感嘆:
“人生必備三副熱淚,一哭天下大事不可為,二哭文章不遇知己,三哭從來淪落不遇佳人。”
易順鼎有次給袁世凱身邊的紅人唐在禮夫人寫了首詩,詩中云:“黑妞才名何必諱,是梁紅玉是張秾。”
梁紅玉是宋朝抗金名將韓世忠的老婆,雖是助夫殺敵的巾幗英雄,但卻是妓女出身。
而唐在禮夫人張秾,雖然現(xiàn)在也是一位貴婦人,但同樣也是妓女出身,她最忌諱別人揭老底。
易順鼎此詩一出,唐在禮大怒,當有人提名易順鼎進入?yún)⒄簳r,唐在禮毫不客氣地說,此人“狂妄,不宜預(yù)政”。
就這樣,揭別人老底毀了易順鼎的仕途。
子貢曾問孔子,“君子也有厭惡的事情嗎?”
孔子回答道,“有。君子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有惡,惡稱人之惡者)
真正聰明的人,一定是不為嘩眾取寵,也不為口舌之快,而去揭人短處。為自己留口德,為他人留面子。
不說廢話
前幾天看到好朋友發(fā)了一條朋友圈,“那些有事沒事總喜歡打招呼問‘在嗎’,以及問完‘在嗎’又不說話的人,再給你們最后一次機會,如果還有下次,立馬刪除好友。”
相信在微信里被別人問過“在嗎”的人不在少數(shù)。
比如有人就曾給我發(fā)了個“在嗎”,我回“在,有事嗎?”,然后就有一搭無一搭寒暄了半天,斷斷續(xù)續(xù)聊了兩三個小時。
對方終于說明來意,“能幫我在XXX上砍個價嗎?”
沒事互不打擾、有事言簡意賅,是普通朋友之間交往的最基本禮儀。
廢話連篇,喋喋不休,就是在浪費彼此的生命。
孔子說:“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所謂訥言,就是忍而少言,謹慎慢言,說話前要三思,切勿口無遮攔,信口開河,也不要饒舌話多,滔滔不絕。
越是聰明的人,就越懂得在適當?shù)臅r侯、對適當?shù)娜耍f適當?shù)脑?,對誰能說真心話,對誰只說客套話,什么場合該閉嘴,什么場合該開口。
曾國藩說:“言不妄發(fā),則入德之基也。”
聰明的人,因為不說以上三種話,自得口業(yè)清凈,厚德載物,所以積德積福。
關(guān)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