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話題:合氣道培訓(xùn),鍛煉方法,圓周運動,健身運動
合氣道是一門鍛煉身心的武術(shù)。有時又被稱為“動中禪”,是源自日本的一門武術(shù),建基于宇宙和諧的哲理。主要特點是在“以柔克剛”,“借勁使力”,“不主動攻擊”。現(xiàn)在一般所稱的合氣道又分為日本與韓國兩種流派,彼此在各自發(fā)展之下已有一些差異。合氣道天津長谷川道場擁有獨特的“體術(shù)+武器”訓(xùn)練體系,長谷川道場的學員從初學階段就要同時修煉體術(shù)、合氣劍、合氣杖、合氣居合刀法(國內(nèi)獨家)的課程,使學員從多個層面了解和感受合氣道這項武術(shù)的實用性和魅力,夯實學員的合氣道根基,穩(wěn)步提升學員的合氣道技術(shù)水平。
合氣道培訓(xùn)_合氣道 -發(fā)展史
合氣道
合氣道創(chuàng)始人植芝盛平先生在年輕時就曾學過柔術(shù)。1915年拜于大東流合氣柔術(shù)總本部長武田惣角門下,并跟隨武田擔任指導(dǎo)者。1920年,受到大本教創(chuàng)始者出口王仁三郎的邀請,在京都的綾部開設(shè)“植芝塾”教導(dǎo)柔術(shù),并融入了大本教的教義與思想,建立了另1種
[WWw.nIubB.net)風格。因為大本教里來往的軍人很多,對于他日后的成就幫助很大。約兩、三年后,由于受到“靈言”的影響,植芝在武術(shù)上的研究越來越注重精神層次,并開始發(fā)展出異于合氣柔術(shù),而屬于自己研究出的一套武術(shù)理論。1922年,他的這套理論正式被命名為“合氣武術(shù)”。1931年,在海軍大將竹下勇的協(xié)助下在東京成立皇武館道場,1940年成立財團法人皇武會以推廣合氣武術(shù)。1942年,皇武會已開始使用“合氣道”這個名稱;1948年皇武會正式改名為合氣會。二戰(zhàn)后韓國人崔龍述和崔泓熙分別將合氣道和唐手(空手道)引入韓國并形成韓式風格的合氣道。
合氣道的特征在于切入對手死角,破壞對手重心,以關(guān)節(jié)技及摔技為主。不以蠻力攻擊對方,而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dǎo)至無威脅的方向,甚至吸收化為自己的力量而反擊。強調(diào)技巧與年齡、性別、體格無關(guān),完全以調(diào)和與使用自己的氣,控制與破壞對手的氣來決定勝負。而韓式合氣道則更講求剛猛。
除了運用身體的招式之外,合氣道亦有使用劍、杖等武器的招式。
合氣道沒有比賽,沒有跟別人較量的思想。它不是破壞別人的武術(shù),而是跟別人一起鍛煉和修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的武術(shù)。合氣道的“合氣”是個秘訣,是個很難理解,不好說明的東西,高位鍛煉者之中有很多解釋。有的說“合氣”是跟中國的氣功相似;有的說“合氣”是自古以來留下的名稱,其實沒有什么意義了。總而言之,“合氣”至少與鍛煉者之間的運動有關(guān)。避免鍛煉者之間力氣流動的沖突,而尋求鍛煉者之間力氣合一,追求不爭而勝的境地,這個說明雖不中亦不遠矣。
合氣道的主要技巧是摔法和拿法,也有擊打,不過是次要的。日本柔道的主要部分也是摔法,但跟合氣道的很不一樣。柔道有比賽,所以禁止摔法和拿法同時使用。合氣道的大部分技巧需要同時使用摔法和拿法,如果沒有保護對手的精神則很危險而無法繼續(xù)鍛煉,所以練合氣道應(yīng)該修養(yǎng)保護對手的精神,這是合氣道被稱作創(chuàng)造性武道的理由之一。
合氣道原來只是1種用于練習“形式”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對于力量不采用力量進行對抗。與柔道和空手道等運動相比,沒有粗野感的合氣道作為1種精神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合氣道鍛煉時對對手的體力并無要求,合氣道是全身的運動,可以調(diào)整呼吸,治療腰痛,促進血液循環(huán)。
飛越的合氣道爸爸
歷史起源
植芝盛平翁——開祖
合氣道的創(chuàng)始人是日本的植芝盛平。
生于1883年的植芝盛平自幼體弱多病。少年時,他只身前往東京學習柔術(shù);二十歲當兵,精于步槍刺殺術(shù);參加過日俄戰(zhàn)爭。1920年,他辦起了以自己姓氏冠名的“植芝拳館”。在此期間,他綜合各家武道的經(jīng)驗,開始進行武道的改良。他提出了“氣”的概念,進1步又提出“合氣”的概念?!昂蠚狻本褪翘幪幏献匀唤缱兓囊?guī)律。他把自己武道的技術(shù)原理比喻為一棵大樹被一陣風吹動時的反應(yīng)過程———一棵大樹,當各個方向的風吹過來時,它的葉子會做出各自不同的擺動。合氣武道之技術(shù)就像大樹的葉子一樣,在氣流的作用之下,產(chǎn)生出無窮無盡的不斷變化的技術(shù)。1922年,植芝盛平將自己的武道正式命名為“合氣武術(shù)”。
植芝盛平于1883年12月14日出生于日本和歌山縣牟婁郡西之谷村(現(xiàn)田邊市)。他在年幼時體弱多病,但非常聰慧,記憶力很強,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應(yīng)能力。少年時,植芝盛平曾獨自去東京學習“起倒流”和“神陰流”柔術(shù)。二十歲入伍,曾參加過日俄戰(zhàn)爭。復(fù)員后,植芝盛平回到老家,在鄉(xiāng)間開辦武館,收徒傳授柔術(shù)。與此同時,他也向柔道名家高木喜代士學習柔道,在“柳生流心眼流”名師中井正勝開辦的道場中學習“柳生派心眼流”武術(shù)(包括柔術(shù)、劍術(shù)、棒術(shù)等),并從坪井政之輔處獲得免許。此后,植芝盛平去北海道開荒,并在那里向“大東流”柔術(shù)高手武田惣角學習“大東流”柔術(shù)(當時還未以“大東流”命名,植芝盛平獲教授代理時以“旭流”柔術(shù)為名代師傳藝)。“柳生派”和“大東流”的柔術(shù)都講究以柔克剛、以巧致勝,這對以后的合氣道的形成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1920年,植芝盛平結(jié)識了“大本教”名師出口王仁三郎。不久后,植芝盛平移居京都,在出口王仁三郎的幫助下,開辦了“植芝拳館”。善于思考的植芝盛平,通過多年學習各家柔術(shù)的經(jīng)驗,體會到要傳播武道就要將武道進行改造,使武道有時代的色彩。他通過“大東流柔術(shù)”的學習,借鑒了“大東流柔術(shù)”中“合氣”的概念,與自己所屬的大本教的教義相結(jié)合,將武術(shù)中的“合氣”概念拓展到哲學的范疇,提出所謂“合氣”就是處處符合自然界變化的規(guī)律,并將原本武術(shù)意義上的“合氣”改稱為“呼吸力”。1922年,植芝盛平把自己的武道正式命名為“合氣武術(shù)”。社會上把他的武道稱為“合氣柔術(shù)”。
關(guān)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