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話題:晁錯論,人生哲理
內(nèi)容摘要:《晁錯論》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人物評論文,評論對象為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作者通過對晁錯改革失敗的嘆惋,表達出自己愿意為國效力但有志(WWW.NiUBb.nEt)難展的抑郁心情。文章結(jié)尾最是意味深長,字面上是評析晁錯以自全自取其禍,實際上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想有非常之功,就要做非常之事,要有所作為。越是想自我保全,逃避責(zé)任,畏縮不全,越是為人所不恥,而難以自全,這里面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xùn)和人生哲理。
關(guān)鍵詞:《晁錯論》 悲劇 史論
西漢景帝時期,有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史稱“七國之亂”。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公然背叛朝廷,率兵反叛,逼近京師。釀成七國之亂的根本原因,是漢初分封諸侯,各諸侯王各自割據(jù)一方,擁兵自重,他們想憑借自己的勢力與中央政權(quán)相抗衡。而最直接的原因則是在西漢政治家晁錯身上。晁錯:史載其學(xué)申商刑名,為人“陗直刻深”,文帝時,為太子老師,景帝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晁錯有奇材,憂諸侯強大,尾大不掉,中央無法控制,于是向景帝建議:“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保ā妒酚?,袁盎晁錯列傳》)景帝采納了他的“削藩”策略,隨即“七國之亂”暴發(fā)。其實,諸侯王的謀反,那是遲早的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也就是說,削藩之策是此次叛亂的導(dǎo)火索,實際上是為七國舉兵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借口,他們打著“清君側(cè),誅晁錯”的旗號,公然反叛了。這一強化中央集權(quán),尊王室,削諸侯的舉措,是深得景帝贊賞的,就當(dāng)時的情況而言,也是十分正確的,所以在七國之亂初期,景帝是旗幟鮮明地支持晁錯,并親督兵馬抗敵,但隨著形勢的惡化,當(dāng)敵兵逼進長安,天下岌岌可危時,景帝開始動搖,后來不得不聽從袁盎的意見,誅晁錯以謝天下?!吧狭铌隋e衣朝衣斬東市”(《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希望以此給天下諸侯王一個交待,促其退兵。晁錯就這樣以“奸賊”“禍首”之名被誅殺。但事實很快就證明,諸侯們要求“誅晁錯,清君側(cè)”只是一個借口,他們沒有退兵,他們要的是漢室的天下。晁錯被冤殺,他在這一事件中,成了一枚棄子,一個冤死鬼。其實,朝中很多大臣也明白這一點,晁錯是沒有錯的。事后鄧公進言景帝說:“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劃始行,卒受大戮,內(nèi)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倍暗垡病澳季谩?、“吾亦恨之”。
在“七國之亂”中,這位忠于漢室的大臣被冤殺,成為文景時期自賈誼夭折又一政治悲劇,歷史上對此的評價是一致的,都是替他惋惜和鳴不平。但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在其著名史論《晁錯論》中,卻另辟蹊徑,見解獨到地闡述了不一樣的觀點。即在這一悲劇性事件中,從晁錯本人身上看問題的實質(zhì)。作者寫到:“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察,以錯為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而不知錯之有以取之也?!碧熳邮欠裾娴摹安徊臁保弥貌徽?,“錯之有以取之也”是作者的根本出發(fā)點。
作者以為,當(dāng)文景之時,諸侯坐大,危及朝廷,晁錯建言削其地以尊王室,本是萬世之利,這一策略并無錯誤。蘇軾說:“夫以七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為滅不當(dāng)大難之沖,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下自將,而已居守?!薄蛾隋e論》在這里,作者見解獨到,且邏輯嚴密,先從發(fā)端上講,晁錯獻削藩之策將要引起的變亂,那是顯而易見的,不足為怪。這一點,當(dāng)時的人也看得清楚,《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載:“錯父聞之,從穎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e父曰:‘劉氏安矣,晁氏危矣?!奔热魂隋e明白這一舉措將要引發(fā)的嚴重后果,那么,作為這一事件的發(fā)端之人,就應(yīng)該是有應(yīng)對之策。更為人疑惑的是:作為一個尊王室,振朝綱的命世之才,他于此時并沒有挺身而出,為天下當(dāng)大難,而是“擇其至安,而遺天子以其至?!?。作者在此就道出了問題關(guān)鍵所在,他的致命點在于引發(fā)了大亂而無應(yīng)對之策,危亡關(guān)頭又把危險推給了天子。置天子于險境,而自己卻當(dāng)了縮頭烏龜。這一點與其說是分析晁錯策略上的失誤,不如說是在解剖他人品上的缺陷。中國封建王朝是最講忠孝節(jié)義的,忠臣義士,當(dāng)勇赴君難,忠心護主,雖赴湯蹈火,萬死不辭,如晁錯者,臨大節(jié)而退縮,見危難而避躲,此古來人臣之所共憤,而為節(jié)義之士所不恥也。我以為這一點,正是蘇軾切中要害處,也是他見解獨到處。
以下作者還言猶未盡,再從反面假設(shè):“使吳楚反,晁錯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則天子將侍之以為無恐,雖有百袁盎,可得而間哉!”這是假定晁錯不臨危逃避,而是臨陣御敵,那完全可能是另一種結(jié)果,天子依仗他,信任他,給他當(dāng)堅強的后盾,如此君臣一心,共御強敵,那么誰還能離間呢?這樣的話,晁錯建不世之功,千古留名,也未為可知!此種假設(shè),乃是死中求活,敗局未必?zé)o勝勢,以此斷古今之功過,收余味無窮之效果。
這篇史論,從對七國之亂到晁錯被誅的剖析見解獨到,析理明白,它所闡發(fā)的是人臣在面臨危難之時,要勇于擔(dān)當(dāng)責(zé)任,要具有敢于擔(dān)當(dāng)?shù)拇笳煞蛐亟蟆N恼麻_篇有一段精辟的立論:“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贝肆⒄撾m有暗指晁錯“臨危而亡”之意,更深層的意義在于它指出有作為的大丈夫應(yīng)有的品行,有“超世之才”還得有“堅忍不拔之志”,這就包括智慧、膽識、囂度,節(jié)義臨難不避,臨危不懼,見危授命等等忠義品質(zhì),文章結(jié)尾:“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軟!”這個結(jié)尾是意味深長的,字面上是評析晁錯以自全自取其禍,實際上是告誡人們一個道理:想有非常之功,就要作非常之事,要有所作為。越是想自我保全,逃避責(zé)任,畏縮不全,越是為人所不恥,而難以自全,這里面包含著深刻的歷史教訓(xùn)和人生哲理,真乃千古至文!
沈還斌,陜西省漢陰縣漢陰中學(xué)教師。
關(guān)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