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作業(yè)1參考答案

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作業(yè)1

一、 概念闡釋

1. 兒童家庭教育指導

答: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是指由家庭以外的社會組織和機構組織,以兒童家長為主要對象,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改善教育行為為直接目標,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為目的的一種教育過程。

2. 家長的道德素質

答:家長的道德素質是指家長思想道德發(fā)展的方向和水平,它決定家長為人處世的方向和原則,影響家庭道德教育的質量,并最終影響兒童的道德素質。

3. 家長的兒童觀

答:家長的兒童觀就是指家長對兒童的看法、觀念和態(tài)度,其內容自然也就涉及家長對兒童期的意義、兒童發(fā)展的特點與規(guī)律、兒童生長發(fā)展的原因及影響因素以及兒童的權利與地位等問題的看法。

4. 家長的人才觀

答:家長的人才觀主要是指家長對子女成才的價值取向,即家長對什么是人才以及期望子女成為什么樣的人的認識和期望。

5. 家長的教育方式

答:家長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yǎng)、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育行為的特征概括,是一種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的行為風格。

6. 家庭精神環(huán)境

答:精神環(huán)境主要指家庭的心理氛圍,包括家庭結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氛圍,父母的性格、興趣、愛好、生活方式、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 簡答題

1. 簡要說明兒童家庭教育的特點

答:(1)奠基性和終身性

(2)親情性與權威性

(3)隨機性與針對性

2. 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發(fā)展的奠基性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奠基性特點是指兒童在學前階段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其一生中最基礎的、最基本的教育。家庭教育對學前兒童發(fā)展的奠基性主要表現在:(1)提供兒童身體和心理發(fā)展的先天條件;

(2)奠定兒童身體發(fā)展的基礎;(3)啟迪兒童語言和智慧的萌芽;(4)培養(yǎng)兒童基本的生活習慣和能力;(5)幫助兒童適應最初的社會。

3. 簡述兒童家庭教育的目的與任務

答:兒童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家長要利用自身、家庭和社會資源,對孩子實施全方位的影響,以促進兒童在體、智、德、美等方面的健康發(fā)展,為兒童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所謂家庭教育任務是家長應當承擔的教育兒童的責任和工作。由于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家庭教育的任務也應該是全面的,包括體、智、德、美等方面。具體說來包括:(1)促進兒童身體的健康發(fā)展;(2)促進兒童生活自理能力與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3)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4)促進兒童情緒、情感的發(fā)展;(5)促進兒童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6)促進兒童審美能力的發(fā)展。

4. 簡述兒童家庭教育指導的內容、渠道和方法

答:兒童家庭教育的內容包括:(1)教育觀念的更新;(2)兒童身心發(fā)展知識;(3)兒童衛(wèi)生保健知識、營養(yǎng)知識、常見疾病的防治知識;(4)胎教知識和孕期營養(yǎng)保健知識;(5)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6)家庭教育中評價兒童發(fā)展的知識和方法;(7)兒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及對策。

兒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1)興趣誘導法;(2)游戲活動法;(3)實踐操作法;(4)環(huán)境熏陶法;(5)賞識鼓勵法;(6)榜樣示范法;(7)暗示提醒法。

兒童家庭教育的渠道主要包括:(1)幼兒園的指導;(2)社區(qū)的指導;(3)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的指導;(4)社會團體的指導;(5)大眾傳播媒介的指導。

5. 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兒童家庭教育的影響有哪些?

答:家長的教育觀念包括兒童觀、親子觀、人才觀和教育觀。

兒童觀是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有什么樣的兒童觀就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兒童觀決定家庭教育的質量,并最終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一般而言,家長的兒童觀不同,其對教育的任務、內容的選擇以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觀和教育方式。

兒童早期唯一的社會聯系就是與父母的關系,父母如何看待自己與子女的關系是其進行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決定其家庭教育的動機,影響其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

家長的人才觀會影響他們對子女的期望,并進而影響家庭教育的目標定位、內容選擇、投入重點及教育方式。

家長的教育觀直接影響其教育方式和教養(yǎng)行為。

6. 簡述家長教育方式的類型和特點

答:家長的教育方式分為五種:

(1) 專制型。專制型家長,在家庭教育的實踐中總是以一種不可抗拒的身份出現,對于

孩子的一切都是在發(fā)號施令。

(2) 溺愛型。溺愛型的家長在進行家庭教育時總是以孩子為中心,他們視子女為掌上明

珠,采用一種用愛過度的教育方式。

(3) 放任型。放任型父母,一般情況下都是由于實施其他類型教育方式失敗,或者是由

于父母工作較忙、沒時間照顧孩子等原因,因而對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

(4) 矛盾型。這是家長教育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類型,常常表現為父母不知道怎么與孩子

相處。

(5) 民主型。這是一種積極的教育方式。這種類型的父母總是采取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對

待孩子,表現出一種冷靜的熱情和有克制的疼愛、

三、 論述題:依據兒童家庭教育方法,闡述兒童家庭教育應當堅持的原則。

答:兒童家庭教育的方法包括興趣誘導法、游戲活動法、實踐操作法、環(huán)境熏陶法、賞識鼓勵法、榜樣示范法、暗示提醒法等幾種方法。應堅持的原則:善于發(fā)現孩子的興趣,加強引

導;鼓勵孩子進行多樣游戲,提供時間、空間和材料上的支持,鼓勵同伴游戲,家長也應抽時間參與孩子的游戲;讓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實踐,參加各種游戲活動;鼓勵兒童參與社交活動;在創(chuàng)設家庭環(huán)境方面,為兒童準備豐富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保持家庭環(huán)境整潔、干凈,注意運用音樂、美術作品和自然物等美化家庭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和諧的家庭氛圍,尊重孩子的人格、自主性和自由,注意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對孩子進行賞識鼓勵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賞識要與兒童的具體行為和進步相聯系,要把握好表揚、鼓勵孩子的度,表揚孩子不能過于頻繁,鼓勵方式盡量以精神鼓勵為主,少承諾物質獎勵;用榜樣的形象感化孩子的思想,啟迪孩子的心靈,引導孩子的行為;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作業(yè)2

一、 概念闡釋

1. 親子游戲

答:親子游戲是家庭內父母與孩子之間,以親子感情為基礎而進行的一種活動,是在出生后的最初兩年之中,嬰幼兒游戲的主要形式。。

2. 特殊兒童

答:特殊兒童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特殊兒童”,是指除正常兒童以外的各類兒童,包括身心障礙的兒童與資賦優(yōu)異的兒童。狹義的特殊兒童主要指那些身心有障礙的兒童??偟膩碚f,這些兒童與正常兒童不同,須要家長、教師和社會給予特殊的關注。

3. 孤獨癥

答:孤獨癥兒童,又稱自閉癥兒童?!肮陋毎Y通常發(fā)生于3歲之前,是一種終身性、固定性、嚴重的全面精神發(fā)育障礙疾病?!?/p>

4. 超常兒童

答:智力超常兒童是指在智力發(fā)展上明顯超過同年齡常態(tài)兒童一般發(fā)展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兒童。

5. 智障兒童

答:智力落后兒童,又叫弱智兒童、智障兒童、智力殘疾兒童,是指智力和活動能力明顯低于同年齡兒童水平,并表現出適應行為障礙的兒童。

6. 肢體殘疾兒童

答:肢體殘疾是指“人的四肢殘缺或四肢、軀干麻痹、畸形,導致人體運動系統(tǒng)不同程度的功能喪失或功能障礙”。肢體殘疾兒童有些事先天的肢體不全,有些是由于后天的原因造成的。

7. 視覺殘疾兒童

答:視覺殘疾兒童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雙眼視力損失或視野縮小,而難以從事一般人所從事的工作、學習或其他活動的兒童。

8. 聽力殘疾兒童

答:聽力障礙兒童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雙耳聽力喪失或聽覺障礙,聽不到或聽不清周偉環(huán)境的聲音的兒童。

二、 簡答題

1. 簡述0-3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答:0-3歲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教育目標包括托兒所的教育目標和家庭教育的目標。

托兒所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小兒在德、智、體、美各方面得到發(fā)展,為造就體魄健壯、智力發(fā)達、品德良好的社會主義新一代打下基礎?!本唧w要求包括:

(1)要發(fā)展小兒的基本動作,進行適當的體格鍛煉,增強兒童的抵抗力,提高嬰幼兒的健康水平,促進身心正常發(fā)展。

(2)要發(fā)展小兒模仿、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通過語言認識周圍環(huán)境事物,使小兒智力得到發(fā)展,并獲得簡單知識。

(3)要進行友愛、禮貌、誠實、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4)要培養(yǎng)小兒的飲食、睡眠、衣著、盥洗、與人交往等各方面的文明衛(wèi)生習慣及美的觀念。

家庭教育的目標包括:

(1)保護嬰幼兒的生命安全,保障他們基本的生存需要,發(fā)展嬰幼兒的基本動作和各種感官,增強其體格和抵抗力,促進其身體健康成長,引導嬰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wèi)生習

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嬰幼兒安全、衛(wèi)生、快樂地生活。

(2)萌發(fā)嬰幼兒的智力,發(fā)展嬰幼兒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發(fā)展嬰幼兒的感覺、直覺和初步的思維能力,促進其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事物的探索和認識,培養(yǎng)有益的興趣。

(3)培養(yǎng)嬰幼兒形成安全感和愉快的情緒、情感,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發(fā)展嬰幼兒初步的社會交往能力,養(yǎng)成初步的文明禮貌習慣。

(4)發(fā)展嬰幼兒對美的事物的初步感受力和興趣,萌發(fā)嬰幼兒基本的藝術素養(yǎng)。

2. 0-3歲兒童的食物喂養(yǎng)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1)由母乳喂養(yǎng)逐漸過渡到食用多種事物;

(2)采用適宜的烹調方式,單獨加工制作嬰幼兒的膳食;

(3)健康安全地進食;

(4)每日飲足量的水,少喝含糖高的飲料。

3. 簡要說明對0-3歲兒童進行情意萌發(fā)的教育原則與教育手段有哪些?

答:(1)創(chuàng)設一個關愛、接納和尊重的心理環(huán)境;

(2)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豐富的生活內容;

(3)引導嬰幼兒學會表達,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4. 簡述4-5歲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特點

答:身體發(fā)展:

(1)生理上進一步成熟;

(2)動作靈活性、穩(wěn)定性增加。

心理發(fā)展:

(1)具體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

(2)認識活動的有意興得到發(fā)展;

(3)社會交往水平提高;

(4)詞匯量增長迅速,句子復雜程度提高;

(5)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發(fā)生。

5. 簡述3-6歲兒童身體發(fā)展的任務

答:(1)身體健康,情緒安定、愉快;

(2)養(yǎng)成幼兒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了解必要的安全自護嘗試;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xié)調靈活。

6. 在家庭中怎樣對3-6歲兒童進行安全自護教育?

答:(1)創(chuàng)設安全的生活環(huán)境;

(2)在生活中滲透安全常識;

(3)利用奇跡進行安全教育。

7. 試述5-6歲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

答:(1)抽象思維開始萌芽;

(2)好學、好問、好動腦;

(3)思維、行為的有意性進一步增強;

(4)語言的社會化水平提高;

(5)自我調節(jié)能力逐步增強。

8. 簡述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目的與任務

答:(1)健康教育

(2)生存教育

(3)做人的教育

12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作業(yè)1參考答案_幼兒家庭教育

(4)智育

9. 簡述各類特殊兒童的早期發(fā)現方法

答:超常兒童與同齡兒童相比,在智力才能及個性方面發(fā)展的比正常兒童快。早期發(fā)現方法主要是智力測驗、標準化成就測驗、教師提名、家長提名、同伴推薦、自薦等。

智力落后兒童在智力上顯著落后于同齡兒童的水培,并有行為適應障礙,早期的發(fā)現方法包括:對剛出生的嬰兒的觀察——確認孩子是否早產兒、低體重兒、過期產、巨大兒、小頭兒、大頭兒,確認孕期是否曾經保胎、孕期是否有特殊的疾病或感染、是否高危產婦生產的孩子等、出生一周內的檢查包括:檢查心跳、呼吸、肌肉張力、鼻孔對橡皮管刺激的反應、皮膚顏色、哭聲、覓食、吸吮、抓握、巴賓斯基反射、步行、爬行、防御反射等。對0-6歲兒童發(fā)育的觀察——觀察兒童的感知運動方面包括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的觀察,如孩子是否能夠和同齡孩子一樣,在特定的年齡段學會翻身、坐、爬、走,能否抓握等,還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語言、適應性行為、社會行為等是否發(fā)展正常。

孤獨癥兒童是涉及感知覺、情感、語言、思維、動作和行為等多方面的神經發(fā)育障礙性疾病。早期發(fā)現方法包括:嬰兒期——一部分孤獨癥兒童在嬰兒期表現異常。好哭好鬧,睡眠時間明顯少于正常兒童。母親哺育嬰兒時,不會再母親懷里尋找乳頭,也很難把頭轉向母親,而且不喜歡偎依在母親的懷中。甚至很少注視母親的面孔,不喜歡母親的撫摸,對母親的引逗很少表現出積極的表情。3-4個月的時候,不主動尋找母親的聲音,不會發(fā)出咿呀聲音。5-6個月,雖然能辨別出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但是眼睛還不會追隨物體。有的孩子過分安靜,即使身體不舒服或有生理需求時也不會哭鬧。9-10個月,拒絕改變飲食,仍堅持以牛奶為食,不愿意咀嚼食物。外出時見到其他的小朋友也不表現出高興的表情。幼兒期——語言發(fā)展落后于正常兒童,不僅表情變化少,回避他人的目光,而且常常自言自語,或是重復、模仿別人的語言。表達需求時會哭鬧、叫喊的形式來向成人尋求幫助。孤獨癥兒童大多興趣狹窄,不怎么喜歡玩具。有的孩子即使喜歡玩具,也只限于不斷重復的很單調的玩法,如專注地擺弄汽車的四個輪子。有的孩子手里整天拿著一樣東西,不停的來回擺弄,使人難以理解他們的行為。兒童期——智力發(fā)展落后于正常的同齡兒童。有強烈的好奇心,有些患兒還有很強的求知欲,交往技能笨拙、簡單,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都落后于同齡的正常兒童。記憶力不好,看上去不認真聽課,但能夠記住課上內容并成績不差。

肢體殘疾兒童四肢殘缺或四肢、軀干麻痹、畸形,導致人體運動系統(tǒng)不同程度的功能喪失或功能障礙。

視聽障礙兒童視覺或者聽覺出現障礙。早期發(fā)現方法包括:視力障礙——觀察早期的特殊表現,主要依靠專門機構的診斷,家長和老師也可以細心觀察,一發(fā)現問題就及時向專業(yè)機構求助,有利于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聽力障礙——不聽話,別人說什么都無動于衷,不能分辨聲源的方向,總是在一個方向尋找聲源,如聽到聲音總是向右轉頭尋找聲源,很可能左耳出現了問題。

三、 論述題

1. 論述0-1、1-2、2-3歲各年齡階段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

答:0-1歲身體發(fā)展特點:身體發(fā)展變化迅速;身體各部分和各器官發(fā)育尚不成熟,發(fā)展水平較低;身體行為以無條件反射行為為主,條件反射行為慢慢出現;動作發(fā)展跨度不大。 0-1歲心理發(fā)展特點:感知覺發(fā)展,各種感覺在胎兒階段逐漸形成,出生后得到迅速發(fā)展,知覺有了初步發(fā)展,圖形知覺和深度知覺較早顯現;注意發(fā)展;記憶發(fā)展;思維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情緒與社會性發(fā)展。

1-2歲身體發(fā)展特點:身體各方面發(fā)展;動作發(fā)展。

1-2歲心理發(fā)展特點:感知覺發(fā)展;注意發(fā)展;思維發(fā)展;語言發(fā)展;情緒與社會性發(fā)展。 2-3歲身體發(fā)展特點:身體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發(fā)展之中,動作發(fā)展技巧性和難度進一步增

強。

2-3歲身體發(fā)展特點:各部位和各器官仍在發(fā)展之中,多做發(fā)展的技巧性和難度也進一步增強。

2-3歲心理發(fā)展特點:思維發(fā)展(知覺行動思維是主要思維方式,出現家鄉(xiāng)游戲,以自己為中心思考問題)、語言發(fā)展(開始使用呵護語法股則的完整句準確表達思想,詞匯量迅速增加)、情緒情感發(fā)展(20多種情緒反應,基本具備各種形式的情緒)、意志行為發(fā)展(堅持性、沖動性)、自我意識和獨立性發(fā)展(掌握“我”的含義,出現最初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總體而言,0-3歲身心發(fā)展特點主要包括:

(1) 身體各方面發(fā)展變化迅速,但發(fā)展尚不成熟,獨立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弱

(2) 進入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

(3) 基本具備各種形式的情緒

(4) 自我意識萌芽,出現最初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2. 結合實際論述閱讀對3-6歲兒童語言發(fā)展的作用,以及進行家庭閱讀活動指導的方法 答:閱讀對兒童語言發(fā)展的作用包括:

(1) 閱讀能為孩子提供正確的語言示范,發(fā)展孩子的傾聽和理解能力。

(2) 閱讀為孩子提供了接觸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機會,為孩子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和發(fā)展連貫

的講述能力提供機會

(3) 在閱讀中孩子能培養(yǎng)出對文字的敏感。

家庭閱讀活動指導的方法包括:

(1) 在家庭教育中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共讀活動。

(2) 每天最好有相對固定的親子共讀時間

(3) 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共讀活動。

四、 案例分析

兒童家庭教育指導作業(yè)3

一、概念闡釋

1、以家長為核心的親職教育

答:以家長為核心的親職教育是指為了提高家長素質和家庭教育質量,對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幫助和進行指導的過程。

2、以兒童為核心的活動教育

答:以兒童為核心的活動教育是指為了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fā)展,而對0-3歲兒童進行的各種教育活動。

3、以幼兒園為核心的家園合作教育研究

答:以幼兒園為核心的家園合作教育研究是指以提升幼兒園0-3歲兒童教育質量為目的進行的教育研究。

4、家長教育能力

答:家長教育能力是將教育觀念和知識轉化為實際的教育行為的能力,它是影響兒童家庭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

5、日本的“家庭教育支援政策”

答:日本文部省的調查顯示,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長疏于子女管教是導致青少年犯罪、拒絕上學與兒童自殺等教育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對這樣的家庭教育危機,文部省積極推行“家庭教育支援政策”,從1997年起以培養(yǎng)兒童“生存能力”和提高社區(qū)的教育作用為基本方針,積極推進家庭教育支援工作。

6、親子閱讀

答:美國的幼兒教育學家認為早期閱讀是培養(yǎng)兒童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早期的閱讀經驗能夠為兒童終身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建議家長從孩子出生起就為孩子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和機會。親子閱讀就是家長陪同孩子一起閱讀圖書。

二、簡答題

1、簡要分析家庭、幼兒園、社區(qū)三方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答:(1)家庭、幼兒園、社區(qū)合作教育是學前兒童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

家庭、幼兒園、社區(qū)合作教育是學前兒童健康成長的需要;

家庭、幼兒園、社區(qū)合作教育是幼兒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需要;

家庭、幼兒園、社區(qū)合作教育是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需要;

家庭、幼兒園、社區(qū)合作教育是幼兒審美能力發(fā)展的需要。

(2)家庭、幼兒園、社區(qū)3方合作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現代化教育是一個多樣的、開放的大系統(tǒng);

教育的終身性和信息化石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特征;

家庭、幼兒園、社區(qū)3方合作教育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

家庭、幼兒園、社區(qū)3方合作教育既有現代化教育研究的理論支持,同時又有國家的教育政策、法規(guī)的規(guī)定和支持,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

2、簡述0-3歲兒童家庭和幼兒園合作教育的方法

答:0-3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在合作上有多種方法,其中宣傳法、多媒體溝通法、問卷調查法、家庭互助小組法、家訪法、錄像分析法、送教上門法、教育現場交流指導法、教育教學活動法、參觀觀摩法等更適合0-3歲兒童以家庭教育為主的特點。

(1) 向家長介紹0-3歲兒童教養(yǎng)知識和幼兒園情況的方法。包括徐昂穿法和參觀觀摩法。

(2) 家園雙方相互溝通信息的方法,包括多媒體溝通法、問卷調查法和家訪法。

(3) 幼兒園指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包括錄像分析法、送教上門法、教育現場交流指

導法、教育教學活動法。

(4) 幼兒園指導家長相互合作的方法,包括家庭戶主小朱等。

除了以上家園合作方式外,還有一些在3-6歲兒童家園合作中使用的方法(如家長昨天回、講座等)也適用于0-3歲兒童的家園合作教育。

3、簡述家庭和社區(qū)合作教育中的方法

答:家庭與社區(qū)合作共育的方法,有宣傳法、講座法、資源共享法、調查研究法、討論共議法等。

宣傳法是指運用各種符號傳播一定的觀念,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的社會行為。社區(qū)在與家庭的合作教育中,也經常通過宣傳海報、條幅、宣傳單等方式,向家庭傳播一些教育觀念,以對家長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產生影響。

講座法是指由社區(qū)聘請專業(yè)人員,不定期向家長講授與兒童教育有關的知識,以擴充家長的育兒知識、轉變家長教育觀念的一種教育形式。

資源共享法是指通過合理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充分利用社區(qū)中的人力、物力(包括數據、信息共享,設施、設備、場地共享,人際關系共享,等等)資源,共同促進兒童的發(fā)展。

調查研究法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常用方法,多以個體為分析單位,通過文件、訪談等方法了解調查對象的有關信息,加以分析來開展研究。

討論共議法是指社區(qū)為解決某個學前教育問題(如社區(qū)兒童游戲設備的安全維護)而進行的共同商議和探討,以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優(yōu)點在于能發(fā)揮家長的主動性、積極性,群策群力。

4、中國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答:目前中國兒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

(1) 錯誤的期望觀(人才觀)導致家長對幼兒的教育過于功利;

(2) 家長不了解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實施超前教育、過度教育;

(3) 家庭教育以知識學習為中心,忽視兒童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4) 過分溺愛,過度保護,剝奪了兒童發(fā)展的機會和權力;

(5) 不尊重兒童的人格,忽視兒童主體性的發(fā)展;

(6) 家長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育兒知識和技能的指導。

5、日本的兒童家庭教育有何特點

答:(1)重視禮儀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對子女的禮儀教育。

(2)重視孩子抗挫折的教育:日本的小孩走路時摔跤,父母不是主動扶他起來,而是鼓勵孩子自己起來。大一點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勵他們自己去克服困難。在日本,小學生在冬天都穿短褲,有的孩子腿凍得都發(fā)紫了,父母并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勵孩子那樣做。

(3)重視對孩子的自立教育:日本家庭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后的幫忙、燒飯;讓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間及身邊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等等。

(4)實施日本“家庭教育支援政策”:應對家庭教育落后和家長疏于子女管教導致青少年犯罪、拒絕上學與兒童自殺等教育危機。

6、韓國的“狼型”教子法有什么具體內容?

答:韓國父母推崇一種“狼型”教育,意在借鑒狼的某些習性來栽培自己的孩子,具體包括: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yǎng)孩子的記憶力、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能力、培養(yǎng)孩子堅忍不拔的精神、培養(yǎng)孩子的團隊意識、挖掘孩子的潛能等。

三、論述題

1、論述適宜3-6歲兒童家庭和幼兒園合作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答:(1)3-6歲兒童家庭與幼兒園合作教育的內容:

與0-3歲兒童家園共育相比,內容更加豐富,分為親職教育、教學活動合作、管理合作、研究合作、資源支持等方面。

(2)3-6歲兒童家庭、幼兒園合作教育的方式:

有多種方式,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家長沙龍、開放日活動、親子互動活動、個別約談、家園聯系冊、家園聯系欄、家長助教、家長委員等。

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的方式,包括家長委員會和家長志愿者等。

加強家園聯系的方式,包括家園聯系冊、家園聯系欄等;

家園現場溝通交流方式,包括家長會、約談等;

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觀念和方法的方式,包括家長學校、家長沙龍等;

幫助家長了解幼兒園教育的方式;

除此以外,還有利用便條或電話聯系、接送幼兒時的簡單交談、利用網絡平臺等其他家園合作教育的形式。

2、聯系實際論述日本、韓國、美國的兒童家庭教育對中國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

答:雖然各國父母對子女的愛從本質上看都是無私、偉大的,但由于愛的方式不同,獲得的結果也不一樣。愛的方式恰當,孩子的成長就會有好的結果,反之就會有不好的結果。

(1) 中國孩子更須要接受挫折教育、逆境教育、獨立教育;

(2) 中國家庭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

(3) 中國社會和教育界應當更加注重對家長的教育和支持。

四、案例分析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